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職場宣教研討會回應(三)

多元與多向的職場事奉
 
 按: 編者受邀為華神職場宣教研討會的回應講員,本文為回應的結論,與您分享。

當我們討論職場事奉的議題時,往往侷限於職場(事奉的地方)與宣教(事奉的內涵),事實上,職場兄姐妹的恩賜與呼召(服事的領域)是多元與多向性的,從聖經可以看到一些代表:

約瑟:
Gordon Preecex認為從聖經的觀點來看,工作有許多的面向,工作不但是為了自己(帖後3:10-13),同時也是為了供應別人的需要(弗4:28),另外,從創世紀一,二章更可以看出工作是維護、經營、管理神的創造。約瑟在職場的事奉比較屬於這個層面,因著神的同在,約瑟得以觀察到景氣循環的規則性,更因著神所賜的智慧,為法老執行規劃經濟,不但拯救了自己的族人,也救了埃及與各地的人(出41:56)。試想,假如約瑟是葛林斯潘的話,2008的金融海嘯應該就不會發生了。

乃縵與小女子:
服事乃縵妻子的小女子在職場的事奉則是屬於我們今天討論的職場宣教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小女子雖然是個卑微的戰俘,她的作為卻可以是Greenleaf所說的僕人領導的極佳案例,身為最卑微的女奴,卻能因著忠心的事奉贏得主母的信任,進而產生影響力,乃縵得醫治後是否影響他周遭的人,聖經並沒有記載,但以他的身分、地位,因著信仰的轉變而在他事奉的職場帶來某種程度的轉化應該是合理的推論。

尼希米與以斯拉:
尼希米可以說是聖經裡策略領導(Strategic Leadership)最典型的代表,Leadership的部分容後再與讀者分享,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尼希米不但運用其職場的優勢完成城牆的建造,更因著他正直、敬畏 神的人格特質打破當時貴冑、官長、祭司的共生結構,消除既得利益。接著我們看到尼希米(職場信徒)與以斯拉(神職人員)同工,帶出百姓的轉化與復興。

耶穌與門徒:
當年耶穌與他的門徒這一群職場工作者就是以平信徒的姿態從體制外開始了轉化運動,套句加爾文的話,耶穌是比平信徒還平的平信徒,他出身卑微(約1:46;太13:55-57),從事一個毫不起眼的工作(可6:3),但是他召聚了12位從事各行各業的平信徒,走遍各城各鄉,醫治人、釋放人,又因為他看眾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就憐憫他們,把他們帶到山上,教導他們如何過其他的六天生活與蒙福的八個原則(這,才叫天國文化!)。這個平信徒運動當然引起了當時神職人士的不滿,到底,他只是來自加利利海邊,沒受過正統神學教育的拿撒勒人,於是這些神職人員極力的想將他邊緣化,沒想到這個平信徒運動竟然從加利利(職場)蔓延到耶路撒冷(教會),耶穌到了耶路撒冷,不但挑戰當時如耶利米所說的腐敗的教會生態(耶5:31;6:13-14),更如當年的尼希米,潔淨聖殿。

上述的這些例子,告訴我們職場的弟兄姊妹當然可以、而且應該在他們事奉的地方為主作光作鹽,轉化職場,但是教會不宜、也不應該把這一群信徒的服事限制在職場。

Stevens對職場神學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他認為更正運動根本沒有完成,所以他從職場神學的角度對當今的教會有一個期待,那就是“信徒皆祭司”不應當仍然停留在口號的階段,今天的教會需要第二次宗教改革。他提到第一次改革沒有落實的原因有很多,與我們今天的議題有關的有:
  • 對救恩論的強調高過教會論
  • 牧師取代祭司(也就是說,階級制度仍然存在)
  • 教會結構窒息更新運動
  • 天主教的神學院機制仍然延續至今
  • 按立仍然侷限於全職
  • 神學教導沒有全民化
黃宏達弟兄在“Paul Stevens的職場靈修觀”論文中提到,今天的教會迫切需要有獨特恩賜的領袖、具優秀資歷和良好訓練的僕人事奉者、會眾認可的長老、和善於裝備的牧者,因為教會的主要任務在於裝備聖徒。然而,這樣的論述並未成為共識,Stevens認為問題出在牧職的階級主義及專業主義。平信徒淪為次級階層,在歷史上是很後期的事,Stevens認為是由於聖禮主義、民間宗教的影響,以及世俗化的過程(教會複雜屬世的領導模式)所致。然而,筆者比較認為是世俗化與傳道人缺乏安全感與信心危機使然。平信徒,不論是職場工作者或帶職事奉者均需要裝備,裝備本來就是牧者最主要的角色和責任,問題是,假如我們願意誠實的、客觀的、毫不情緒的面對今天台灣教會的現況與氛圍,恐怕這樣的期待是不切實際的。

畢德生牧師在“Unnecessary Pastor”書裡提到,有許多人認為在今天的時空,做一個誠實、榮耀神的牧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有許多神職人員已經被當代的消費主義與心理主義打敗了,畢德生為文提醒當今的教會領袖,回顧(revisit)他們的蒙召,因為他認為今天的教會正面對世俗化與政治化嚴峻的挑戰(或已經淪陷了?)。回顧過去2000年的基督教歷史,有許多的更新運動都是由平信徒發起的,更新或更正運動在教會歷史一直持續著,而發起或影響這些聖徒運動的領袖人物經常是從這一個沒有抬頭、沒有按牧證照的所謂平信徒群體中,在關鍵性的時刻,以料想不到的方式冒出。畢德生認為,面對這許多錯綜複雜的議題,教會(牧職同工)迫切需要來自信徒的幫助。最後想提醒的是: 每一個合神心意的信徒運動的目的並非自立門戶,縱然是被迫在的世俗化、政治化的教會生態以外發展,期盼為教會帶來改變(轉化),而其終極目標還是要回歸到合乎教會論的正統體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