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職場宣教研討會回應(一)

職場需要神學,但建議以全備神學取代職場神學

按: 編者受邀為華神職場宣教研討會的回應講員,本文為回應的部份講稿,與您分享。

盧雲(Nouwen)在“奉耶穌的名─屬靈領導新紀元”書裡曾經提到: "神學”的原始意義是 在禱告中與神合一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theology”was union with God in prayer.”清教徒神學家William Perkins說:“神學是一門如何永遠蒙福活著的科學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living blessedly forever”所以神學可以被視為我們活出神旨意或者說,過蒙福生活必需的定義性的工具 – 藉著這工具建構、溝通、並界定 神在信徒身上的目標(Purpose on Believers)。

所謂職場神學的出現是因為像Paul Stevens, R.J.Banks這些神學家們認為長久以來存在於教會聖俗二分的階級主義,以及神職與所謂的平信徒的區隔不符和神對教會以及在信徒身上的心意,進而從神學的角度發展出來的論述,並且主張教會有責任裝備信徒,好完成神在他們身上的呼召,這是Stevens等在職場神學論述的主軸。Stevens在The Other Six Days書裡提到神學應該是1,超越神職神學的界線(Beyond Clericalized Theology);2,超越神學與實踐神學的區隔(Beyond Unapplied Theology);3,超越學術的界線(Beyond Academy Theology);也就是說不應該有所謂的“平信徒神學”唯有以整全教會學或教會論(total ecclesiology)的態度來面對裝備信徒的議題,Stevens甚至認為平信徒Laity這個字應該從我們的字彙中消失,聖經中也沒有所謂的Laity帶職信徒的概念。

長久以來,我們的觀念就是:職場 = 帶職 = 平信徒 = 非神職,這是很值得我們關切的,因為,假如職場神學就是平信徒神學,那麼,在Stevens這些神學家們消弭了長久存在於教會中聖俗二分的階級主義之後,我們又藉著神學課程或名稱的差異回到原點。從實務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的思考侷限於“職場神學”的時候,採取較寬鬆,或者更直接的說,次等的標準是有可能的。所以原本重視職場、企圖消除二分的善意,是否反而又促成另一種二分呢?

神學院似乎不需要太急於為職場信徒設計、發展適合他們的神學課程,我強烈的建議神學院,也挑戰職場的弟兄姊妹接受全面的神學教育(Integrated Theological Education)。Stevens引述Allen Charry的論點,認為現今神學課程的設計越來越不make sense,在十一、二世紀前所有的神學都是為了信徒每天的生活而產生的,都是實踐神學,所以Stevens對神學教育的結論是: 神學不僅詮釋信徒在世上的生命並賦予能力,神學更意味著藉著信心,應用並發現教義的行動。當我們對會眾的服事領域從內向轉為外向(from internal to external)而從新定義的時候,我們的神學教育也必需有所調整、甚或改變。職場的定義是貨物、服務、資訊交換的地方。所以學術機構如神學院等,應該努力發展如何裝備神的百姓在這世界的“全職”服事。由花蓮門諾基督教醫院黃勝雄院長與一群基督徒醫生合著的《天使的眼睛》便是極好的例子,這是第一本基督徒出版有關醫療倫理的書,而這群作者都是我們所謂的平信徒。筆者想表達的重點是:神學院、教會的責任是幫助信徒們在 神話語接受足夠的基礎訓練,剩下的就交給他們。

沒有留言: